第三十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国际性的商业周期对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A 对外贸易与经济活动

274开放经济中的净出口和产出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和金融联系的条件下,各经济体的行为逻辑。

进口:商品与服务由国外提供而在国内消费;出口反之。净出口为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值。净出口为正数,等于是在积累自己在国外的资产。对外净投资:一国在国外的净储蓄,大致等于净出口的价值。

2000年,美国的净出口为负,意味着美国从国外借款,也就是对外净投资为负。换言之,是外国人在对美国投资并作出了意义深刻的贡献。这可以用美国国内的低储蓄率和高投资率解释,这又是以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技术革新的不断进步为动力的。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支出可能不等于其产出。国内支出(国内需求)等于消费加国内投资加政府采购,它与国内产出GDP有所不同:国内支出的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外进口的产品,也即进口IM,国内产出GDP,的一部分将以出口Ex的形式销往国外,国内产出与国内支出的差额就等于出口减去进口,即净进口img

所以有img(参见221)

275贸易和净进口的决定因素

进口的数量和价值将受到本国产业以及本国和别国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出口是进口的

二战后美国净出口情况参见P578图30-1

对于当前巨额的贸易赤字,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经常账户赤字本身不存在好或者坏,关键在于造成赤字的原因。今天,美国赤字的主要原因似乎来自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反映的是国内的投资率高于国内的储蓄率。

276贸易对GDP的短期影响

第25章的乘数模型显示,短期内,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贸易的变化将影响总需求、总产出和就业。当存在国际贸易,支出增加了净出口,同时,部分支出会流到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具体分析见P577及P578表30-1。经济的均衡出现在总支出和总产出相等的时候。(参见P579图30-2

边际进口倾向与支出线

边际进口倾向用MPm表示,指GDP每增加1美元时进口品增加的数额。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大于0),对本国产品的支出量小于总支出量,总支出曲线的斜率相对于封闭经济出现下降。

开放经济的乘数

同样由于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每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将花费在外国的商品和服务上,从而从国内流出,从而降低了开放经济的支出乘数。(开放经济乘数的计算方法为将每一轮考虑进口漏出的乘数效应相加,参见P580)

最简单的模型中,乘数为1/MPS(边际储蓄倾向)。由于在开放经济中,收入除了花费在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和储蓄上,还包括进口,所以开放经济的乘数就为1/(MPS+MPm),计算结果与上述方法相同。

小结:在开放经济中,由于收入的任一增加中都会有一部分向进口品漏出,因此,开放经济乘数势必略小于封闭经济的乘数,其精确关系为开放经济的乘数=1/(MPS+MPm),MPS为边际储蓄倾向,MPm为边际进口倾向。

277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

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取决于一国实行的汇率政策(固定或者浮动)。

对于高收入国家来说,如果金融投资可以自由进出,并且相应的管制很少,就说这些国家拥有高度的金融资本流动性

固定汇率制

实行固定汇率制并拥有高度金融资本流动性的国家,彼此间的利率必须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两个国家的任何利率差异都会吸引投机者卖出一种货币并买入另一种,直到利率达到同一水平。

当一个小国将其货币盯住某个大国货币时,由于小国利率将由大国的货币政策决定,所以小国将不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必须保证其利率水平与该大国一致。此时,财政政策将非常有效,因为货币市场将不会对G(政府投资)和T(税收)做出反应。

浮动汇率制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变得有效起来,对外贸易确实为货币传导机制铺垫了另一条道路。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影响到汇率、净出口、和国内投资。紧缩型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汇率升值,并引起出口的下降(扩张型货币政策引起相反的作用)。利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强化了它对国内投资的作用,即紧缩银根会降低产出和价格水平。

278 从1980——2003年间的贸易与经济活动

20世纪80年代 高估了的美元

1980年,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利率急剧上升,到1985年,美元汇率上升了80%,很多专家认为美元被高估了。货币高估,指的是一种货币的价值高于其长期的或可持续的水平。随着出口品价格上涨和进口品价格下跌,5年间,美国的进口数量上升51%,出口数量仅上升2%。净出口的下降加剧了因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的需求不足,导致了一场50年来最为深刻的衰退。(参见P583图30-5

1995-2001年的反周期贸易

90年代后期,较低的实际利率和繁荣的股票市场带来:国内需求,特别是私人投资的快速增长;失业率急剧下降;外国对美国资产的需求导致美元急剧升值。

与80年代相比,美元升值的影响是积极的:由于美国实现充分就业,进口品价格下降、净出口减少和外贸部门的紧缩对经济过热起到适当的抑制作用,这对于当时的宏观调控当局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如果当时美元贬值而非升值,联储就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B全球经济中的相互依存

279 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增长

前面分析的是开放经济中国际贸易和政策变动的短期影响,但各国还会关注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许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唯一重要途径就是确保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参见P584图30-6)。

当然,经济增长牵涉到的不止是资本,它还要求采取更好的工艺技术从而逼近技术可能性边界;为培育投资和企业家精神创造条件;贸易政策、知识产权、直接投资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条件,也是开放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经济的储蓄和投资

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总额等于储蓄总额。在开放经济中,投资增加了新的来源,国内储蓄也找到新的出口。历史上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中等收入国家,以及近年来的美国都吸收了大量外国储蓄;19世纪的英国和近年的日本,则因国内的高储蓄率和缺乏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而向资本缺乏的国家提供过大量资金。

开放经济中的储蓄-投资关系

imgT=I+X=S+(T-G)

总投资=国内投资+国外净投资(净出口)=居民和企业私人储蓄+(财政收入-政府投资)

得到:X=S+(T-G)-I

即:净出口=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内投资

也即:净出口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差额

充分就业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决定

短期中储蓄和投资相等,是对P579图30-2所显示的乘数效应的一种反应。(乘数效应见第24章,乘数模型)

封闭经济

投资对于利率变动十分敏感,利率升高将会减少对房地产和其它基础设施的投资。而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对利率的变动却并不敏感,两者共同决定一个具有健康的投资和储蓄水平的利率。(参见P585图30-7,向原点弯曲的是投资曲线,倾斜的直线是储蓄线)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封闭经济中,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减少储蓄,提高利率,从而降低投资水平。

开放经济的储蓄

一个开放经济拥有投资的其他来源和储蓄的其他用途。一个拥有高度金融资本流动性的小国,由于无法影响国际利率,金融资本的流动又会很快拉平国内外的利率,所以其利率与国际利率一致。在相当高的利率水平上,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多余的储蓄流向国外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贸易盈余就是高储蓄率和相对匮乏的国内投资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参见P586图30-8

净出口是由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余额决定的,也是由国内因素和国际利率水平共同决定的。

汇率的变动是调节储蓄和投资的机制。也就是说,汇率变动确保了净出口与 国内储蓄和投资差额 之间的均衡。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的价格由外汇汇率和国内外的价格水平共同决定,当国内和国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将通过汇率很快进行;固定汇率制下,两国的价格水平将进行调整,两者导致的最终结果相同。

对于美国而言,其储蓄和投资发生了很大变动。(参见P584表30-2和P586图30-8

至1980年,美国一直有着适度的正的净出口,但是到80年代上半期,出现迅速增加的财政赤字,国民储蓄下降,国内投资不变,净出口变为负值。对这些变化可以做如下分析:在最初拥有净出口盈余时,突然出现巨额预算赤字,导致储蓄-投资市场失衡,国内利率相对国际利率上升,吸引大量国外资金,导致货币升值,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也就是净出口的降低,并直到净出口减少到足以消除储蓄-投资的差额。

关于小国开放经济的储蓄-投资理论,还有以下情况:(参见P586图30-8

l 私人储蓄的增加或者政府开支的减少将增加国民储蓄,导致国民储蓄曲线右移,汇率下降,直至净出口的增加足以平衡国内储蓄的增加。

l 如果商业条件改善或者创新活动导致国内投资增加,(也即储蓄不变情况下,投资增加)会导致投资曲线右移,汇率上升,直至净出口的减少足以平衡储蓄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投资会挤出国外投资。

l 国际利率升高会降低国内投资水平,进而导致国内净储蓄增加,汇率降低,净出口增加和对外投资上升。

更多小国开放经济的情况参加P587表30-3

每当一国加入世界金融体系时,其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领域都会新添一系列的重要因素:

l 国外部门会为国内投资多提供一个来源,同时为国内储蓄多提供一个出路。

l 无论私人储蓄还是公共储蓄,国内储蓄的增加,都将导致国内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

l 一国的贸易余额更主要的是反映国民储蓄和投资,而不是该国的生产率和财富。

l 一国对贸易账户的调节,要求国内储蓄或投资做相应变动。

l 在长期中,贸易账户的调节大致由一国的相对价格变动决定,这种变动通常是通过汇率的变化完成的。

280 促进开放经济的增长

良好的储蓄和投资环境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权的有效保护、可预测并有吸引力的投资氛围。

l 在生产中使用最实用的技术。为获得前沿技术,通常需要与外国公司合作的制度体系。

l 开放的贸易体系。较低的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可以确保本国企业受到竞争的激励。

l 无形资产同样重要。以教育方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往往使经济有良好的表现,并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l 对宝贵的自然资源加以最有效的利用。

l 关注移民状况。美国历史上的大量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受教育程度低于国内劳工的移民队伍降低了国内低工资的相对工资。那些“出口”劳动力的国家则经常有稳定的境外劳工收入寄回本国。

l 市场机制同样重要。安全的投资环境,一整套由法律监督的产权政策,使发明者明确如何从发明创造中获利的知识产权保障,有效的遏制腐败。腐败是加于最有利可图企业上的私人税收,带来产权的不确定性,增加成本和抑制投资。

l 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气候。税收合理且可以预期;很低的通货膨胀率;汇率相对稳定,具有可兑换性,以保证资金能够方便和廉价的进入和撤出一国的货币体系。制度不稳定的国家不仅难以吸收外资,还可能饱尝为避免税收、征用和贬值的资本外逃之苦。

拥有良好投资环境的国家往往有着较低的国内利率和较高的投资水平,高风险的国家,较之国际利率,国内利率有着很高的“风险溢价”,很高的实际资本成本,很低的投资水平。(参见P588图30-9

小结: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促进经济增长应确保其商业对国内外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投资机会。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在生产性强的各部门和各环节上保持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并确保企业能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做到: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确保有形投资和知识产权得到可靠的产权保障;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以便投资者可以方便的将利润汇回本国;保持对该国政治经济稳定的信心。

C世纪之初的国际经济问题

281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

“美国的去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美元的高估给美国的涉外经济部门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产品相对价格的急剧升值,国际社会对其的需求迅速缩减,制造业中心区的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中西部成为众所周知的“铁锈地带”。

许多非经济学专业人士认为“美国在衰落”,要求对受到挑战的产业实行“产业政策”,以阻止 “美国的去工业化”。尽管如此,经济学家看到的却是典型的汇率高估症。

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国内外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率则是用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去衡量的,两者明显不同。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80年代的美国,竞争力迅速下降并不是因为生产率下降,而是美国储蓄率下降导致美元升值,美国的物价相对贸易伙伴提高了。

关于竞争力的基本要点:正如比较优势原则所证明的,每个国家都不是生来就缺乏竞争力的,当某些国家的本币被高估,导致其物价与贸易伙伴的物价不再协调时,竞争力就会降低。

生产率的发展趋势

有关美国实际收入的真实故事并非在竞争力,而在生产率。中国拥有大量贸易盈余,美国背负大量贸易赤字,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将自己的生活水平让给中国人。一国竞争力的缺乏源自相对价格的不协调,而与生产率状况并无必然联系。

麦肯锡于1990年对美日德三国的九个产业部门研究还表明:

l 美国在计算机、肥皂与洗涤液、啤酒和食品产业中生产率保持领先,日本在汽车、零部件、金属制造、钢铁和家用电器占优势,德国没有一个。

l 规模经济和制造技术在一些产业中作用并不大。

l 由于这三国相差不大,劳工的技术和受教育水平也并不重要。

l 相同的产业部门中,不同的公司之间有着巨大的生产率差异,经理们可以通过采用最实用的技术,在所有产业中大幅提高生产率。

这项研究强调了竞争外部导向的重要性,那些生产率最高国家的直接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刺激竞争,有助于生产率的戏剧性提高。

通向高生产率进而高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对贸易、资本和来自最先进国家的思想开放自己的市场,并允许同那些已经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公司展开强有力的竞争。

282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

理想的汇率体系应该使得相对价格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同时保证经济在面临冲击时可以平稳的进行调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的时代曾一度实现,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固定汇率体系带来的更多是不稳定性

欧洲货币体系:欧洲布雷斯顿体系

1973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西欧几个国家创立欧洲货币体系(EMS)。固定汇率和开放国家意味着参加国必须放弃对本国利率的控制权,这通常不会是致命的,但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共同的利率可能会导致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出现差距,经济面临衰退的国家可能有让本国汇率贬值的动机。这也正是1989-1993年欧洲发生的事情,整个欧洲货币体系几乎陷于瘫痪,最终导致了欧洲货币联盟的诞生。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1990年的两德统一,为补贴原东德工业,德国财政政策急剧扩张,通货膨胀升高,为抑制国内需求而提高利率,欧洲货币体系的其它国家为阻止其货币对德国马克的贬值,并防止汇率波动超出规定范围,不得不随之提高利率。世界范围内的衰退,原计划经济国在转型过程中产出急剧下降等问题,共同将德国以外的欧洲推入一场深重的经济衰退中。

规定汇率制的内在根本冲突

“你无法拥有全部。”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原则。固定汇率体系的基本矛盾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1,可调整的规定汇率;2,自由的资本和金融流动;3,独立的国内货币政策。中国:1、3非2,英国:2、3非1,阿根廷和大多数欧洲国家:1、2非3。

货币投机冲击

只要金融资本可以自由的在各国之间流动,则固定汇率体系更容易导致投机攻击。

如果一种货币可能降值,投机者将很快抛售这种货币,于是该货币的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中央银行将介入以维持币值,(参见P571图29-8),考虑到投机者会迅速拥有巨额的私人资源,弱势货币当局将很快耗尽本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不得不放弃继续维持币值的目标,而任由本国货币贬值或浮动。

迈向统一货币:欧元

在对申请加入货币联盟的各国进行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政府债务等准入条件考查之后,1999年1月1日,欧洲的11个国家参加了欧洲货币联盟,这个联盟的货币结构与美国类似,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制定,并执行欧洲各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从而决定欧洲的利率。其主要目标是寻求价格稳定:中期内的消费价格增长小于2%。除美国之外的中央银行,强调的目标都是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货币联盟的代价和收益

收益:欧洲内部的汇率变动降为零,因此贸易和金融不会再面临汇率变动引发的价格不确定,降低了各国的交易成本,并减低了各国金融市场的分割程度,资本可以更有效的在各国间流动和配置。欧元区的建立还带来政治一体化和西欧的稳定。

代价:每个国家将无法使用货币政策和利率工具来调整自己的宏观经济,许多经济学家担忧,由于劳动力在不同国家的流动比较弱,西欧并不是一个理想货币区。19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曼德尔提出,在理想货币区内,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或者,总供给和总需求面临的冲击是共同的或同步的,无需通过调整汇率来确保宏观经济得到快速调整。美国很可能就是一个理想货币区。

2002年1月1日,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使用“欧元”作为这些国家的新货币。

欧元的创立消除了欧洲经济中一个主要的不稳定因素:欧洲国家内部的汇率变动,还使得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利率趋于一致,但也一直呈现高失业率状态,并经历了经济危机。

欧洲货币联盟是历史上伟大的经济学实验之一。从未有过这么一大群强有力的国家将它们的经济命脉交给欧洲中央银行这样一个多国联合体,从未有过一家中央银行有权控制这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命运。

最后评价

对北美和西欧的国家来说,过去的5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论据包括:

l 健康强劲的经济运行。产业革命以来仅有的不曾发生过严重经济衰退的半个世纪,而且没有一个主要工业国家染上极度通货膨胀的癌症。

l 新兴的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动荡的根源,各国经常遭受国际收支失衡和货币危机的困扰,但在主要经济区,新兴的货币体系在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使得汇率灵活可变。

l 自由市场的重新出现。模仿是一种最诚恳的奉承。一个接一个的计划经济国家进行了改革,这不是出于教科书的建议,而是他们亲眼看到西方市场经济的繁荣,亲眼看到前苏联指令性经济的崩溃。人类第一次目睹了这样一件大事:一个帝国,仅仅因为生产大炮时不能生产足够多的黄油,便导致了自身的崩溃。

Copyright © www.huweihuang.com 2017-2018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Updated at 2019-08-04 11:11:2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