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
A 国际贸易的实质
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动力究竟何在?简单的说,就是贸易可以促进专业化,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长期内,扩大的贸易和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会提高所有国家的生活水平。
173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从根本上说,贸易不分国际国内,但两者确实存在巨大差异,并在实际操作和经济学意义中产生重要影响。
扩展了的贸易机会
拓宽了贸易的范围,可以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
主权国家的存在
跨国家的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管制,政策,货币,乃至关税等。
汇率
汇率是不同货币间的相对价格。
174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
服务业贸易增长迅速,商品尤其是制成品仍然是贸易的主要部门;尽管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由于丰富的资源,其仍然出口数量惊人的初级产品(食品),进口大量精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品的高差异性使不同国家在特定行业的产品市场上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175 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原因
自然资源多样性
生产条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还是各国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的差异。
偏好不同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品的偏好不同,贸易可以提高双方国民的满足程度。
成本差异
很可能,进行贸易的最主要原因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存在差异。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产量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降低),当某个国家在某一行业上具有先发优势时,就可以成为该产业的高产量,低成本的制造商,其他国家会发现从其进口比自己生产更便宜。在需要大量研发经费的产业中,规模大通常是一项重要优势,因为可以将巨额成本分摊到大量产品中从而降低价格。
美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计算机设备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往往需要将一个国家的零件运送到另一个国家进行生产,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并调配生产与销售。
B 国家间的比较优势
176 比较优势原则
常识是:各国应该生产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
常识之外,比较优势原则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都绝对的更有效率,该国也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似乎有悖常识
比较优势原则认为,如果各国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或者进口其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就会从贸易中获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比较优势只取决于一国内的不同商品的相对成本。
美国与欧洲的举例:美国生产1单位的粮食和服装分别需要1小时和2小时,欧洲分别需要3小时和4小时。虽然美国的生产率均优于欧洲,但是就自身来说,服装相对粮食的相对成本是2,而欧洲则只有4/3,因而欧洲的服装具有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其生产转向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贸易的经济利益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各国集中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来更好。与没有贸易的情况相比,当各国的劳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比较劣势的产品时,他们工作同样的时间就能得到更多的消费品。
177比较优势图解
贸易前后的比较
根据美国和欧洲各自生产情况得出没有贸易时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当两个地区开始贸易时粮食和服装可以按照某种比率进行交换,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称为贸易条件。当美国和欧洲专门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贸易对于他们都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小国从中获益更多——因为他们对世界经济影响小,可以按照非常不同的世界价格进行贸易。
均衡价格比率
贸易一旦开始,世界市场必将根据整个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形成价格体系,价格一定在两国的价格之间,最终的价格比率取决于服装和粮食的相对需求。需求大的商品,价格也相对较高。
每个地区都面临一个消费可能性曲线,始于该地区完全专业分工点,到世界价格比率处结束。(参见P299图)
竞争市场中的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均得到更多收益,而且使世界生产能够上移到期生产性可能边界上。(参见P300图)
178扩展到多个商品和多个国家
多种商品
当两个国家或地区以不变成本生产多种商品时,就可以按照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对这些商品进行排序,出口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他商品,两者的分界线取决于各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
多个国家
当只考虑一个国家时,所有其他国家会被合并为一组,比较优势的原理适用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
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当有许多国家时,参与三角贸易或多边贸易是有益的,因为双边贸易常常是不平衡的。
179 限制条件和结论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广泛用于任何数量的国家和商品,一般化的解决多种投入,要素比例变化和收益递减等问题。但它有两个重要的限制条件:
古典假定
比较优势理论假定经济是一种平稳运行的竞争经济。当存在本地或全球公共品的时候,贸易可能导致环境恶化;非弹性工资和价格,商业周期以及非自愿失业可能导致低效率;当宏观或微观经济出现市场不灵,环境等问题导致经济处于衰退或价格体系不能正常运行时,各国不一定可以通过贸易获利,贸易可能将一国推导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由于这种缺陷,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危机期间往往大打折扣,
收入分配
开放贸易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是每个个人,企业均可以获益从中。由于进口,可能会使一些要素或地区的收入比限制贸易时低,一个例子是近30年,高收入国家的非技能型劳工的实际工资(可以购买的实际商品和服务数量)下降了,原因是从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增加了,而这些进口品是由那些与高收入国家非技能劳动有强烈替代关系的要素生产的。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一些其他部门的收益要大于受损部门遭受的损失。从长期看,从低收入部门退出的劳工会转向高工资的工作,但由于暂时被国际贸易损害的人确实承担损失,因而成为贸易保护的支持者。
尽管比较优势有其局限性,但作为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忽视这个规律的国家将会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方面付出沉重代价。
C 贸易保护主义
“购买国货”听起来似乎是爱国运动,但经济学家认为贸易能推进对各国都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其生产和消费的可能性,提高全世界生活水平。
180 贸易和关税的供求分析
自由贸易和无贸易
当美国市场不足以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时,在无贸易均衡情况下,市场均衡点位于国内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上;在自由贸易下,商品会从价格低的地区输送到美国以获取利润,直至美国价格等于世界价格(或者加上运输和关税成本),市场均衡点位于美国需求和水平的进口供给曲线交点上。
在自由贸易下,或者更一般的说,在市场上,商品总是从价格低的地区流向价格高的地区。
贸易壁垒
政府利用关税来提高收入和影响某些产业的发展,并一直被证明是酝酿革命和政治斗争的沃土。关税是对进口商品课税的一种税,配额是只对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
禁止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税率非常高,关税大于无贸易均衡价格与世界价格差额,可以完全阻止任何商品的进口。
非禁止性关税
较低的关税会损害但不会消除贸易,国内消费由于进口的减少而下降。
关税会提高商品价格,减少消费和进口数量,增加国内生产。
配额
配额与关税的影响在性质上相同,一个禁止性配额相当于一项禁止性关税。(参见P305图)
关税与配额
配额与关税的区别:关税给政府带来收入,或许使某些其他税的降低成为可能,从而部分抵消对进口国消费者造成的损害。而配额,则将由其造成的价格差异所带来的利润放入那些能够幸运的得到进口许可证的进口商或出口商口袋。他们用这些钱挥霍或者贿赂发放许可证的官员。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关税比配额的危害小些。当政府决定实行配额时应将配额进行公开拍卖。
运输成本
运送体积大,易于腐烂的商品的成本具有与关税同样的影响,减少了地区性专业分工带来的好处。
关税的经济成本
关税的三种影响:国内厂商在关税提供的价格保护伞下扩大生产;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因而减少消费;政府获得关税收入。
关税会造成无效率。征收关税时,消费者的经济损失超过政府的收入和厂商获得额外利润的总和。
图示分析(参见P304-305及P306图)
消费者剩余损失总额减去关税收入(税率乘以进口数量)和厂商新增利润(原有产品增加收益加上由于价格提高而增加的产品收益)的结果,就是净损失。
净损失包括两部分:国内生产成本高于国外生产成本产生的净损失,无法抵消的消费者花费更高价格购买产品的经济成本。
关税还意味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将实际收益从消费者那里转移到被保护的国内生产者和劳工手中,
征收关税会带来三种影响:鼓励了无效率的国内生产;提高了价格,导致消费者对征税商品的购买量低于有效率的水平;增加了政府收入。
保护纺织品贸易的成本
关税提高了国内服装的价格,很多失去比较优势的原本将要倒闭的工厂重新开工——意味着浪费资源,这些工人,原材料和资本本应该在其他部门得到有效率的应用,国家的生产潜力因而降低。
消费者会因为纺织品的保护付出高价格,满意程度降低,因而减少了服装的消费,而转移到其他产品上。
政府从关税中得到收益,这些收益可以用来购买公共品和减少其它税收。
181 保护主义经济学
要求用关税和配额保护本国不受外国进口品竞争损害的主张主要分为:非经济类,认为牺牲一定社会福利以支持国家其他目标是必要的;若干误解经济逻辑的观点;基于市场力量或宏观经济的不完善而进行的若干分析。
非经济目标
在位自由贸易辩护时,承认经济福利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会使辩论更有说服力。一个国家当然不应该为了几美元的额外收入而牺牲它的自由,文化和人权。
经济学家常常对实行的关税或管制措施作为达到非经济目标的方式的效率表示怀疑。
站不住脚的关税观
重商主义
这是17,18世纪的重商主义者犯下的错误,他们认为卖的多于买的,意味着出口盈余,更多的财富。但这种论断混淆了手段和目的,黄金或其它货币并不能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货币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可以从其它国家买到什么。
为特殊利益集团征收关税
要求实行保护性关税的压力,最重要的来源是那些强有力的利益集团。集团中小部分人由于将从中获益而提供给政治家活动经费大力鼓吹限制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中的获益民众只会由于限制在某种商品受到轻微损失,所以没有动力为每项关税发表意见。
国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
这种最有韧性的观点认为会将美国的劳动力置于国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压力之下,保持高工资的唯一方法是将由低工资国家生产的产品排斥出去。然而,这种论点是完全是错误的,高工资来源于高劳动生产率,更多的边际产品,贸易按照比较优势,而非工资水平或绝对优势进行。当然,无法否认的是,在生产转移中,较高的失业率和一定的转移成本往往带来暂时的困难,在经济危机时尤其如此。
总而言之,这一论点的缺陷在于,它忽视了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国的工资水平远比贸易伙伴高,该国也能从中受益。高工资来源于高生产率,而不是保护性关税。
报复性关税
但当他国实行保护性关税等限制自由贸易措施时,报复性关税就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尽管这一论点有着潜在正确性,但在应用时应该非常小心,正如战争威胁可能会导致军备竞赛,用贸易保护政策去威胁他人,最终可能使双方都受到损害。历史研究也表明,实行报复性关税往往导致他国更高的,而非更低的关税。
进口援助
被来自国外的竞争所伤害的企业和工人总是致力于取得贸易保护。
例外条款 当某一产业被进口品损害时,可以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措施。
反倾销关税 当外国产品以低于其平均成本或者在其本国售价进行出售时,就要征收反倾销关税。
抵消关税 当外国对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补贴时,就征收抵消关税。
这些报复性措施看似合理,实际上与比较优势理论相违背。该原则认为:不能与外国企业竞争的产业本该收到进口品的伤害。从经济优势角度看,缺少生产效率的产业在国内更有生产效率的产业的竞争下,实际上正在被淘汰出局。当然,这听起来很无情,旧产业向新产业的转移往往会伴随大量的失业和阵痛,那些弱势企业和个人会感到,他们正在被挑选出来去承担经济进步的代价。
有潜在正确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三个论点:关税可能使贸易条件变得对一国有利;对于有增长潜力的“幼稚产业”实行临时性保护,从长期看可能是有效率的;某些条件下,关税有助于减少失业。
贸易条件或最优关税的论点
这种观点认为,施加关税会使贸易向着有利于一国但不利于他国的方向变化。当一个大国(也即可以影响世界市场的国家)向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时,会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减少消费,这种世界消费的减少又反过来降低商品价格,从而降低进口商品的税前成本。能够最大化国内实际收入的关税称为最优关税。
如果不考虑其他国家反应,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支持关税的理论。但当每个国家都计算并征收最优关税时,关税总水平会螺旋上升,很可能每个国家的福利都会下降。
保护“幼稚产业”的关税
这种理论认为,有一些产业只要确立起来,就能形成该国的比较优势。实行保护在最初会使消费者承担价格上涨带来的负担,但在产业发展成熟后就会富有效率。如果一项关税使得消费者在后来的收益远远大于保护期内价格上升带来的损失,这项关税就是合理的。
历史表明,确有一些“幼稚产业”在保护期后成为独立和成熟的产业,但是相对而言,补贴将是更有效率和更加透明的做法。而且,关税的历史也提供了许多相反的失败例子。
巴西保护本国计算机产业的悲剧
1984年,巴西通过法律禁止大部分外国计算机进口,但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落后世界很多年,价格却要高出2-3倍,并损害了其他经济部门的竞争力。1992年,巴西放弃这一禁令,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受益。每个国家,每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重温了比较优势原理。
关税和失业
实行保护措施可以提高进口品价格,使需求转向国内生产,从而创造工作机会。但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是以其他国家的产出和就业下降为代价的。而且并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追求高就业率,高效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的有效计划。通过恰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国可以增加产出和降低失业,使工人从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低效率工作上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高效率工作中来。
对于增加就业来说,比关税和进口保护更有效率的做法是运用国内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其他贸易壁垒
关税的大多数论点对于其他贸易壁垒同样适用,它们都使得市场中的产量和价格不能按照各国的比较优势来决定。
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性在上升,某种意义上成为关税的替代品。
182 多变贸易谈判
历史上的多数时期,美国是一个高关税国家,大萧条时期树起的贸易壁垒加剧了价格上涨,使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关税报复游戏的结局中,所有国家都是输家。
自由贸易谈判
多边协议
最成功的多边协议是关贸总协定,也即现在的世贸组织。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各国应努力减少贸易壁垒;所有贸易壁垒都应以非歧视为基础;当一国将关税提高到协定水平之上时,必须补偿对贸易伙伴造成的经济损失;应通过磋商和仲裁的方式解决贸易冲突。
多边贸易谈判在降低贸易壁垒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最近的成功是1994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2001世界各国开始新一轮谈判——多哈回合,其主要议程包括:农业,知识产权和环境问题等。
区域性措施
最有争议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更有效率的分工格局?受影响产业工人工资降低?未进入协定的国家经济进入停滞?
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从第一步的消除所有内部关税和管制壁垒到发行统一货币欧元,推动了经济效率和科技进步。
评价
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都认为自由贸易对于经济繁荣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情况下,各国从更加开放的贸易中获益,因为它带来更高的贸易量和生活水平。但是,为保护开放市场所进行的努力常常要经受由政策和经济政策等引起变化的各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