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的效益在于:生产要素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更加有效的利用。
267 国际联系
20世纪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4-1945,是破坏性竞争、国际贸易锐减,金融封闭严重,热战、冷战和贸易战。二战之后,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日益增强的经济合作,拓宽了贸易渠道,加强了金融市场整合,扩大了民主,加快了经济增长。
这种鲜明对比表明:能否明智的管理本国和全球经济的意义何其重大。
从经济学看,国家间最重要的经济纽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国际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使得人们可以受惠于各国比较优势下专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国际金融作为国际贸易的润滑剂,为各种货币的商品贸易和货币兑换提供支持。
国际贸易看似是各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利润和资源来源地的争斗,但许多国家确实在竞争中建立了旨在加速增长和增进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制体系。
各国经济体制的整合也存在风险。90年代的世界经济曾爆发了一系列经济危机,但最终,这些危机都没有导致普遍的经济崩溃。
(课外阅读:新兴市场国家不可能在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同时,应付一个长期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因为,从国外流入以维持经常账户赤字的资本一旦听到货币可能会贬值的消息,就会立刻停止流入,甚至撤资。 大部分易于发生危机的国家都具有以下特征:固定汇率制度、长期的经常账户赤字以及人们正在迅速失去信心的投资环境。《金融危机真相》)
今天,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还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真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对外贸易的趋势
开放经济指的是投身于国际贸易的经济。一个很有用的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是一国的出口或进口占其GDP的比重,P559图29-1显示的是美国进出口变化的趋势,令人惊讶的是,美国是一种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在P560图29-2中,有关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表明,小国(新加坡)和高度一体化的国家(西欧)都要比美国更加开放。就美国而言,钢铁、纺织、家用电器和汽车制造的开放程度很高,,而教育、医疗几乎与国际贸易无缘。
A 国际收支平衡表
268 国际收支账户
经济学家通过利润盈亏表和资产负债表来记录经济运行的绩效,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主要的手段则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该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交往的系统的记录,主要内容包括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该表的基本结构见P560图29-1。
经常账户代表商品和服务的收支和转移支付,金融账户包括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购入与售出。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两者之和必须为零,即:经常账户+金融账户=0
借方和贷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会计原则是,如果一笔交易能为该国赚取外汇,就记为贷方项目,是正值;如果一笔交易要花费外汇,就是一个借方项目,记做负值。总的来讲,出口为贷方,进口为借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
经常账户余额
经常账户余额包括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和进口、投资收益、转移支付。
贸易余额,即商品的进出口差额.国际贸易赤字不一定损害一国的经济,贸易赤字实际上是国内投资和国内储蓄之间不平衡性的一种反映。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一国之所以出现贸易赤字,是因为该国的投资盈利率高,因而从国外借款对于促进国内投资和国民收入都是有利的。
服务,包括航运、金融服务、境外旅游等项目,投资收益主要包括国外投资收益。
过去20年来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服务和投资收益的增长。最后一个项目是转移支付,代表不需要以商品或服务作为回报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
P561图29-2简要说明了2002年美国国际收支的情况。
金融账户
一国必须通过借款或缩减其国外的资产为经常账目赤字融资,这意味着从整体上看国际收支的差额必须为零。
金融账户的交易是美国公民与外国公民之间的资产交易。借与贷的总体规则来自复式记账法,即:增加一国资产和减少其债务都计入借方;相反,减少一国资产和增加其债务则计入贷方。借方用负号(—)表示,贷方用(+)表示。
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国际收支的生命周期
回顾工业国的经济史,会发现它们在从年轻的债务国到成熟的债权国的过程中,其国际收支都经历了类似的周期。
1年轻的和正在成长的债务国。美国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进口一直高于出口,差额部分靠向欧洲借款,导致美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资本储备。
2成熟的债务国。从1873-1914年。美国的贸易由逆差变为顺差,但由于之前借款的股息和利息增长,经常账户只是大体保持平衡。
3新兴债权国。一战期间,美国极大的扩大了出口,变为一个债权国。
4成熟的债权国。对外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利润回报,而在国际商品贸易方面则是赤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最近20年,美国作为经济超级大国,仍然地从国外借款来为国内投资融资。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国内储蓄无法满足投资需要,另一方面,政治稳定、通胀率低、股票市场繁荣、创新能力强等,也是吸引资本流入的重要因素。
B 汇率的决定
269 外汇汇率
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增加的就是一个环节涉及的就是外汇问题。
对外贸易涉及不同国家货币的使用。外汇汇率是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其价格最终由外汇市场决定。
我们习惯上以1单位本币能购买多少外国货币这一标价法来衡量外汇汇率。
270 外汇市场
外汇汇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固定的。和其他商品一样,汇率会随着供求力量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外汇市场是交易不同国家的货币并决定外汇汇率的场所。
P564图29-3可见美国和日本交易中,美元的供求情况。美元的供给来源于美国需要日元来购买日本商品和服务的人们,对美元的需求来自于日本打算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的人们。外汇汇率就是供求平衡时的外汇价格。外汇供需的背后,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以及金融资产的流动。
图29-3中,横轴代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交易数量,纵轴代表美元的汇率,即每单位美元可以兑换其他货币的数量。
当美国人需要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时,就会提供美元。供给向上倾斜:当汇率升高,意味着可以兑换更多外币,外国商品相对降价,美国人倾向购买更多外国商品,从而提供更多美元。
当外国人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时,就会产生对美元的需求。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当汇率降低,也即美元贬值,日本需要更多的美元来购买变得价格低廉的美国商品和服务。
市场力量促使汇率升降以实现供求平衡,价格稳定在均衡汇率上,在此水平上,人们意愿的买入量恰好等于意愿的卖出量。
汇率变动术语
当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下跌时,就说该国货币经历了贬值,而外国货币则经历一次升值。
当一国由官方确定的外汇汇率被调低时,就说该国货币经历了一次降值,当官方汇率调高时,则说该国货币经历了一次增值。
贸易行情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参见P565图29-4)
当日本经济出现衰退,进口需求下降,对美元需求减少,在图中表现为需求曲线左移,结果汇率下降,即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在较低的汇率下,美国人向市场供给的美元数量降低,因为日本商品更贵了。汇率会变动到再次平衡为止。
假设由于通胀压力上升,联储实行紧缩美国货币的政策,由于美元利率升高,导致美元资产更有吸引力,对美元需求上升,美元升值。参见P566图29-5
汇率和国际收支账户
德国统一后,德国的中央银行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货币紧缩后,外国人将他们的资产转为德国马克以便从德国的高利率中获益,于是在旧的汇率水平上产生了对德国马克的额外需求,从而使得马克升值,其它货币相对贬值,德国商品更加昂贵从而减少德国经常账户上的盈余。汇率的变化将一直持续到金融和经常账户恢复平衡。
购买力平价和汇率
短期中,市场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表现得很不稳定。但在长期中,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汇率的购买力平价(PPP)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倾向于使其货币贬值。同时,PPP理论在长期内是把握汇率波动的有用工具,但汇率受到贸易壁垒、运输成本以及非贸易服务、短期内金融资产流动等因素影响,仍然会在许多年里背离PPP水平。
购买力平价和国家经济规模
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规模,必须将其产值换算成同一种货币。但市场汇率波动剧烈,并且许多穷国看起来只有很少的国民产出。
现在,经济学家都倾向于用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来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由于低收入国家产出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被低估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因此当用包括非贸易品价格的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时,低收入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高收入国家就会上升。
参见P567图29-6
C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指的是跨国交易的支付活动所经由和遵循的那种规制体系,涉及的主要任务是:汇率如何确定,以及政府如何影响汇率。一个运行良好的货币制度能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并能够使各种变革得以平稳的过渡。
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在于如何设计和安排确定汇率的机制。近年来世界各国采用的汇率制主要有三种:
l 固定汇率制。
l 浮动汇率制,汇率完全由市场决定。
l 管理汇率制,国家借助干预政策熨平波动,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范围之内。
271固定汇率制:古典金本位制
固定汇率制:汇率制度的一个极端,即由政府决定本国货币兑换其它货币比率。在这种制度下,各国先将本国货币的价值确定为固定数量的黄金,再以黄金为基础,建立各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
金本位制的实质是,一旦黄金成为交易的媒介或货币,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就不再有区别,国家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可以为其金币选择不同的名称和含金量。
在金本位制条件下,不同国家货币的交换比率得以固定,即由其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决定。
休谟的调整机制
汇率制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同时便于汇率在受到冲击和处于不平衡状态时能够进行调整。如果一国的工资和价格急剧上升,其商品在国际市场就不再具有竞争力,在浮动汇率制下,该国汇率会下降以抵消国内的通货膨胀;而在固定汇率之下,只有通过国内的通货紧缩或国外的通货膨胀才能回到均衡点。
假设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使得对英国的进口上升,出口下降,出现贸易赤字,如果美国和英国都不调整,美国将不得不支付黄金直到耗尽。但是英国哲学家休谟于1752年指出,黄金外流是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国的黄金流失会导致该国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供给下降,根据基于价格的数量理论(宏观经济学中分析整体价格水平的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中整体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是成比例的),下一步就是价格和成本会随货币供给的变动而成比例的变动,也就是通货紧缩。
四重机制
假设美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流失,按照上面分析,美国出现通货紧缩,随之带来:参见P569图29-7
l 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相比,变得相对昂贵,美国减少进口;
l 美国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增加;
l 其他国家商品价格更加昂贵,所以出口减少;
l 其他国家的公民面临更加昂贵的国内价格水平,增加进口。
休谟的四重黄金流通机制的结果是,流失黄金的国家收支状况日益改善,得到黄金的国家收支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新的相对价格上重新达到均衡。此时,贸易和国际借贷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净黄金流动。这一均衡是稳定的,不需要关税或其他的政府干预。
固定汇率制的调整
金本位制是固定汇率制的一种纯粹的状态。相同的分析适用于所有固定汇率制度。当国家间的价格和收入变动过大,而汇率又不能自由波动时,国内价格和收入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重新达到平衡。
在休谟机制中,黄金流动使价格和工资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均衡的实现。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产出和就业也可以调节价格和工资。、
当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的时候,他就将不可避免的不断调整实际产出和就业,以确保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同那些参与该固定汇率体系的缔约国一致。
272 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现在仍管理着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职能是向国际收支出现问题或在金融市场上受到投机者攻击的国家提供临时贷款。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依靠高收入国家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和其它因素的比例缴纳会费,向有关国家提供相应贷款。
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用美元和黄金为各国货币建立了一种平价。其革命性创新在于:使汇率变得既固定又可以调整。出现基本不均衡时调整汇率能力的不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金本位制二者的主要区别。
当美元被高估,美国拒绝采用必要的紧缩手段以恢复国际竞争时,1973年,体系正式瓦解。
如何通过“大修”来确保可靠的固定汇率
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当其外汇储备底气不足时,往往会遭遇投机攻击的困扰。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体系,使得国家不能轻易改变其汇率,就能提高固定汇率体系的信用程度。
另一个解决办法是设立“货币委员会”,只采用一种用来衡量外国资产的基准货币,通常是美元。在其管理下,常会触发休谟的汇率调整机制。
建立货币联盟可以使固定汇率更加固定。
政府干预
政府买卖外汇以影响汇率的行为就是政府对汇率的干预。干预使币值坚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买进贬值的货币,卖出升值的货币;提高利率,增加私人部门对贬值货币的需求。参见P571图29-8
273 其它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
与固定汇率制类似,浮动汇率制(也称弹性汇率制)是当今货币体系的另一个基石。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干预或决定汇率。
管理汇率制
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就是管理汇率制。这种情况下,汇率一般由市场决定,但政府会进行一定的干预。
当今的混合体系
l 一些国家允许其货币自由浮动,如美国。
l 一些主要的国家实行管理但是有弹性的汇率制,如加拿大、日本等。
l 许多国家,特别是小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
l 当市场变得混乱无序,或者汇率偏离适于现有市价和贸易流动“基准”水平很远时,几乎所有国家都会进行干预。
总结:
自由灵活的浮动汇率仅由供给和需求决定,而不受政府干涉。固定汇率体系则由政府公布官方汇率,并通过干预和货币政策维持稳定。管理汇率制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混合体,在该体制下,政府试图直接通过购买或出售外国货币,或间接的使用货币政策(提高或降低利率)来影响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