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商业周期波动和总需求理论
经济活动中各种变量的短期波动称为商业周期。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总需求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对总产量、总就业和总价格水平产生强烈的影响。
A 商业周期的波动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令人兴奋的扩张和繁荣、短暂的衰退、金融危机、长期的萧条、缓慢或强劲的复苏,往往会交替出现。
产出、通货膨胀率、利率和就业的波动构成了商业周期,商业周期是所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231商业周期的特点
商业周期,也叫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商业周期包括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扩张,峰和谷代表周期的转折点。
衰退是总产出、总支出和就业的连续下降期,通常延续半年至一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萧条指的是规模广泛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
商业周期的形式是不规则的,但两个周期之间有着家族式的相似性。
经济衰退的普遍的特征包括:
1 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汽车等耐用品存货出乎意料的增加,厂商会压缩生产,实际GDP下降,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会随之下降。
2 对劳工需求减少,首先是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解雇员工,失业率上升。
3 产出下降,通胀减慢,原材料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价格的增长趋缓。
4 企业利润急剧下滑,由于预期这种结果出现,普通股票价格下跌。由于对贷款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期一般也会降低。
经济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的镜像,上述特征都向相反方向变动。
232 商业周期理论
外因论和内因论
外因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商业周期的根源:战争、革命、选举,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新土地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乃至太阳黑子、气候和天气等。外因的两个例子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内因论则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商业周期的机制和原因。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次扩张都孕育着新的收缩,任何一次衰退也都孕育着新的复苏,经济生活正是以这种近乎规律的方式不断循环往复。一个重要的原理是乘数-加速数原理,根据该原理,产出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反过来又刺激产出增长更多,这样一直持续到潜在经济能力完全被利用殆尽,之后经济增长率开始放慢,使得投资和存货减少,使经济衰退直至谷底,在之后,经济又呈现相反的运作状态,经济回稳并重新兴起。
商业周期的内因论显示出一种类似钟摆运动的机制,外部冲击通过一种循环方式在经济内部延绵传递。
投机泡沫及其破灭
内因论的另外一个例子。19世纪,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都产生过投机泡沫。包括计算机等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创新模式使得相关行业股票出现泡沫,在投机最狂热的时候,人们争相抢购一些严重亏损公司的股票,这些因素又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实际投资。最终,投资者开始怀疑这些公司的真实价值,亏损开始累积直到无以复加,恐慌性的抛出代替了狂热的追涨,造成了2002年-2003年的股市低迷。
需求拉动型商业周期
商业周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总需求冲击。(参见P448图23-4)
总需求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果总供给没有变化,产出、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均下降;扩张的情形正好相反,产出向潜在GDP逼近,甚至超过它,价格和通胀上升。
商业周期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变动通常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当消费者、企业或政府改变其与一国的经济生产能力相关的总支出的时候,这些波动就会发生。
关于商业周期的思考
1货币学派将商业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如1981年为应对通货膨胀的高利率引发了经济衰退。
2乘数-加速数模型认为,外部冲击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得以传导(萨缪尔森),说明的是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变动,是解释商业周期的少数几个内生的模型之一。
3商业周期的政治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于:政治家为重新当选而对经济政策的操纵(诺德豪斯)。尽管总统上任初期经历衰退,再度竞选时却增长迅速。
4均衡商业周期理论宣称,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总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萨金特)。一个说法是,衰退期间失业增加是因为劳工期望的工资过高。
5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某一部分的创新或劳动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中传播,并引起波动(熊彼特)。这种古典理论认为,商业周期主要是总供给冲击造成的,和总需求关系不大。这种理论在解释苏联解体时由于秩序混乱造成的总供给下降尤为奏效。
6当商业周期是由总供给的改变而引起的时候,供给冲击理论就会出现。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总供给紧缩,通胀上升,产出和就业降低。
上述理论都有一定合理成分,应综合各家之长,并知道在何时何地恰当的应用。
233 商业周期的预测
经济计量模型与预测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经济学家应用计算机化的经济计量预测模型。一个经济计量模型是用一系列代表各种经济行为的方程所组成,使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推算。
建立计量模型的方法:先有一个分析框架,包含一些带有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程式,通过现代经济计量学技术,使这些方程与历史数据吻合,取得有关的参数估计值(如边际消费倾向MPC),此外,在每一步骤,都需要凭借建立者的经验和判断来评价其结果是否合理。最后,将所有“模型”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方程体系来运行。现代的大型预测模型可能包括上万个变量。
研究表明,基于方程体系额度预测比天真预测(预测下年产出增长率与今年相同的预测)可以更好的预估未来。
B 总需求理论的基础
总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也即所有成产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总消费包括:消费、国内私人投资、政府商品与服务采购、以及净出口。
消费C: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税收),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收入的长期趋势、居民财富、总体价格水平。总需求分析主要关注那些决定实际消费数量(即名义的或货币的消费量除以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
投资I:包括对建筑物、软件和设备的私人购买和库存量的增加。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取决于税收政策、利率和其他金融条件),还有将来的预期。经济政策赖以影响投资的主要渠道是货币政策。
政府支出G: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包括购买设备和提供公共服务,直接由政府的支出政策决定。
净出口X:等于出口值减进口值。进口取决于国内的收入和产出、国内和国外价格的比率,还有本国货币的汇率。出口(亦即外国的进口)是进口的镜像,由外国的相应因素决定。
234 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意味着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经济中整体价格水平升高时,实际支出水平会下降。最主要原因是,一些收入构成要素并不随价格上升而上升。比如,一些个人收入是以名义货币定义的——譬如政府的某种转移支付,最低工资和企业退休金。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
另外,一些财富构成要素可能在名义货币上是固定的,如持有现金和债券,如果价格水平上升,这些财富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也会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
价格影响支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货币供给。有时央行保持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当价格升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定义为名义货币供给除以价格水平)一定会下降,货币变得相对“稀缺”和紧缩,利率和抵押贷款成本升高,贷款很难获得,从而引起投资和消费的下降。
价格上升诸多效应的一个结果是,经济会沿着向下倾斜的AD曲线从右向左的上升。(参见P451图23-6.P452图23-7)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
回忆有关供求的谈论,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分析单个商品的价格和产量,纵轴表示单个商品价格,横轴表示该商品的产量,并假定其他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总收入保持不变。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描绘的是整体经济的价格和产量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平沿纵轴变化,总产量和总收入沿横轴变化——微观经济学的曲线那里,总产量和总收入是保持不变的。
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是由于消费者用其他相对便宜的商品来替代所讨论的商品;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总体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下降,固定不变的货币供给量必须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和降低总支出等手段在货币的需求者之间进行分配,引起总支出数量的下降。
总需求的移动
引起总需求(曲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参见P253表23-1)包括:一类是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赖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其他金融条件的手段)和财政政策(税收和政府支出);另一类是外生变量,或由AS-AD框架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些变量有的超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正常范围(如战争和革命),有的不在国内政策控制范围之内(如国外经济活动),还有一些(如股票和市场)则具有明显独立的变动性。
战争引起的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重要新发明引起的新投资的利润增加,股票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财产价值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和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影响需求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各个经济学派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看法不一。主流的宏观经济思潮是一种折中的理论,往往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研究商业周期的问题,即强调总需求波动是商业周期的根源。这种波动可能是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私人部门的波动引起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科技和军事方面的波动,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商业周期模式。
235 商业周期可否避免
在过去的150年中,美国商业周期明显趋于平缓。一个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更具规模而且更加可靠,人们对于宏观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府已经能够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预防各种冲击演化为衰退,陷入萧条。
应该对商业周期可以避免的观点保持警惕,商业分析家奥肯接近在美国历史上第二长的经济扩张时期的尾声时,曾写到:
现在,普遍的认识是,衰退从根本上来说是可以防止,它们就像飞机失事而不是飓风。但我们从来没有能够从地球上消除飞机失事,当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消除衰退。危险并未消失,那些可以导致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然潜伏在飞机的两翼,等待着飞行员的某种失误。
之后,不久美国进入战后经济最动荡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