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经济发展的挑战
我相信物质主义。我相信物质主义带来的一切:可口的食物、干爽的房屋……我相信,这一切,每个人都应当享有。那些还未曾享用就离开人世的人,也许如圣人一般高雅,也许如诗人一般丰富,然而那却是因为他们本来就高雅、丰富,而绝对不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这些物质享受。——弗朗西斯•哈克特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南北悬殊、饥荒、环境恶化是现代经济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正是在这个领域,经济学可以从学术上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
A贫穷国家的经济增长
261 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状况
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均收入低,另外,人们健康水平较差,文化水平低,营养普遍不良,并且资本缺乏。
世界经济的主要情况,参见P541表28-1。表中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相对收入,(因为市场倾向于低估低工资国家的收入)低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发达工业国家的1/20,人们的预期寿命短,文化水平低。同时,低收入国家中也存在很大差别,有些仍处在饥饿的边缘,有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低收入国家的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居民,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可达到3万美元;一半的人不识一字,预期寿命只有发达国家的4/5,婴幼儿夭折率很高,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很高。
大部分人以农业为生,只有很少的人在工厂工作,在工作中使用的马力数只相当于北美工人的1/60,几乎不懂科学,所了解的知识大多仅限于本村的传统习俗。大部分人不上中学,只有极少数最富裕的人才能上大学。
占世界人口55%的40个最穷国家里,他们只能分享世界收入的4%,食物基本是粗粮,而且经常挨饿;在庄稼地里长时间工作,享受不到机械的好处;夜里睡在草席上,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可能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个收音机;唯一的交通工具可能只是一双旧鞋子。
人力资源开发
对最贫穷国家人们生活的描述可以说明两个问题:适当的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水平是重要的;生活水平的标志不止是市场收入,还应考虑健康、预期寿命、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和妇女独立性等其他因素。
根据P542图28-1,预期寿命和人均产出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有些国家,如南非,预期寿命相对人均产出偏低,是因为受到艾滋病的困扰。希腊等国有着与美国相当甚至更高的预期寿命,是因为美国的医疗体系设计存在缺陷。
262 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
上一章中,探讨推动潜在生产水平提高的四个车轮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技术。
人力资源
人口爆炸:马尔萨斯的遗产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人口增长的如此之快,以致收入停留在维持生计的水平。虽然高收入国家早将这些抛在身后,但非洲却是高出生率和低收入率并存,仍旧在马尔萨斯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穷国无法在高出生率下摆脱贫困。缓解人口过多的压力的一个办法是采取各种积极的举措控制人口增长。
对致力于提高人均收入的国家,需要完成人口统计转型的任务,即人口将逐步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水平上达到稳定。一旦国家富裕,婴儿死亡率下降,国民特别是妇女所受教育增加,人们就会自愿降低生育率。
人力资本
除了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还必须关注人力资源的质量问题:
l 控制疾病,提高健康和营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能力。
l 提高教育水平,减少文盲并加强劳工培训。发展中国家往往向外国派遣人才学习技术,但必须注意人才外流问题。
l 最重要的一点,不可低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
对于一些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来说,耕地是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大部分劳动力也都从事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土地有利于穷国产出的提高。
土地所有制模式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如果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提高土地的产量。
经济学家认为,天然的矿藏不一定是天赐之福。美国、加拿大曾用其自然财富构筑起坚实的工业扩张基础,而在尼日利亚、刚果等地,这些财富只是腐败的政府官员和军阀收入自己的银行账户,挥霍于奢侈的消费。
资本形成
现代经济要求一系列多样化的资本品。国家必须抑制当前消费以形成富有成效的迂回的生产能力。但是对于一个接近最低生活水平的国家来说,这一点无异于抢劫。
实际上,这种低水平储蓄的很大一部分还要用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住房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即使储蓄率缓慢提高,也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积累资本,建设其基础设施,这包括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但由于外部效应私人企业无法完成的许多大型基础项目:农业技术支持、交通网络、公共保健医疗等。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一个最迫切的问题是储蓄少的可怜。特别是在最贫困的地区,刻不容缓的当前消费需求和稀缺资源的项目投资一直在争夺资金。其结果是,经济快速增长必不可少的生产性投资变得过少。
国外贷款与新兴市场危机
经济理论表明,富国进行投资时,不仅可以使自己获利,也能使投资所在地或所在国获利。
资金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趋势参见P545图28-2,该图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都有所增长,这是金融市场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指标。
但是,外国借款在取得收益同时也面临风险。20世纪90年代,富国将大量资本投向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以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然而,随着投资增速减缓以及一系列银行危机事件,巨额短期资金纷纷外流,数额巨大的银行贷款都需要按时偿还,导致这些国家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由于大多实行固定汇率制,所以只有通过抛售外汇储备进行干预,知道几乎耗尽。最后,东亚各国发现自己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许多国家为得到IMF援助,不得不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了其经济和商业的严重衰退。
3年后,大多数国家经过减缓经济增长、降低实际工资、重新安排债务及贸易顺差,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是,国际金融的病毒只不过处在一种休眠的状态,它们在静静等待着下一轮投机热潮的出现。
技术变革与创新
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科技因素,发展中国家有着潜在的有利条件:可望在分享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受益。
技术模仿
穷国并不需要培养出一个牛顿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只需要一本物理书就可以读到。
就美国而言,与汽车有关的各种突破性技术发明虽然无一例外来源于国外,福特公司和通用公司将其应用到经济实践中,并迅速成为世界汽车业的领袖。
日本很晚才加入到工业国竞赛行列,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发挥了积极主导的作用:修建铁路,兴办公用事业,引进国外生产技术,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
企业家精神和创新
技术变革的过程并非像出国购买一套技术资料那么简单。先进的技术是为了满足现今国家的具体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是培养一种企业家精神。一个国家如果不具备一批乐于承担风险、勇于开办新工厂、采纳新技术、引进新式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就不可能走上繁荣丰裕之路。
产权明晰完整、较低的可预测税率、较少的扭曲盈利行为(如腐败),政府扩大对农民的服务、为劳动者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创办各种管理类学校等,均有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
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
穷国进步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将经济进步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结合起来:劳动力、资本、资源和创新。
实际上,穷国常常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参见P545图28-3)低收入导致低储蓄率,低储蓄率妨碍资本增长,资本不足妨碍了在生产中使用机械,阻碍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水平的低下则又造成收入水平低下。伴随着贫穷的是教育、文化和技术水平低下,使得人们无法适应新的工艺技术和快速的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消耗掉增加的产出,包括粮食。
若一国能采取一系列步骤来增加投资、提高健康和教育水平、发展技术并控制人口增长,就可以使经济按照良性循环的轨迹迅速发展。
263 经济发展战略
声称需要将各种资源有效结合以促进经济发展,只不过等于说想要夺冠的短跑选手必须跑得像风一样快。
各种理论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地点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于对整个经济发展做出一般性解释。要解释用过于简单的整体理论解释复杂过程。
然而,在研究中,经济学家们也学到很多。下面概述的就是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重要思想。
落后假说
这种见解强调经济发展的国际衔接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现在的穷国具备其不具有的如汲取先进技术的优势,相对落后本身很可能有助于经济发展。
由于低收入国家可以学到更高效率的生产技术,经济增长一般比高收入国家更加迅速,在前沿技术问题上,各国存在一种趋同现象。
工业化和农业
许多国家匆忙作出的“工业化是富裕的原因,而非结果”结论,应持谨慎态度。经济学无法确定,一个穷国是否应坚持拥有自己的民航公司、大型钢厂等非必要基础设施。
试图以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策略,近年来受到了质疑。工业化会导致资本密集,吸引大批工人涌入城市,造成大量失业;而提高农业生产率需要的资本更少,并可以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国家和市场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都与市场机制格格不入,但经验证明,广泛的借助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市场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个人产权的确立,外向型贸易政策,低水平关税和尽可能少的贸易配额限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并促进竞争,事先确定的税率和较低的通胀。
增长和开放
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外贸易战略:自给自足用国产代替进口品的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开放性经济或外向型经济战略——努力增进效率、提高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消除贸易壁垒以买到所需要的进口品。
20世纪80年代,南美的进口替代战略:高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地厂商。与之相对的开放政策:降低贸易壁垒,使用关税代替其他手段,允许供求关系引导资本市场运作,将政府管制控制在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最低限度内,最为重要的是,主要依靠有利有弊的私有化市场机制去组织生产,而非公有制的控制或政府的计划指令。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实行这种外向扩张政策,将国民收入很大部分储蓄起来,发展高回报的出口产业。不过,成功的秘密并非教条式的自由放任政策,因为政府事实上介入了某些计划并进行了干预。
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政策使得这些国家获得规模经济和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有效利用了内部资源,使得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但如果开放过度,对短期资本流动不加限制,可能会受到投机者的攻击,陷入金融危机和银行危机。
一个开放经济的定义是:低的贸易壁垒、开放的金融环境和私有化市场。封闭经济与之相反。
研究表明,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增长速度之间有着强烈的相关关系。(参见P548图28-4)封闭经济下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开放经济。
总结评价
要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必须推崇法治,强调合同的有效性,并使其管制有利于竞争和创新。通过对教育、医疗、交通设施的投资,政府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那些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必须依靠私人部门。对那些市场不灵现象明显的领域,政府应当集中精力加以管理,政府具有相对劣势的部门,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和解除干预,让私人部门发挥作用。
B 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经济学的要义之一,就是驱动贫穷国家通过某种道路赶超富国的经济水平,美国是市场经济为基础,混合了政府干预的混合市场经济,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可行之路?
264 各种主义的盛宴
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极端,那里最好的政府是最小的政府。另一个极端是彻底的共产主义,在那里政府执行的是体现集体意志的经济指令,个人主义是行不通的。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混合的资本主义、管理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若干混合模式。
l 亚洲管理市场模式。韩国、新加坡和其他一些东亚国家的经济战略,特征是将强有力的政府监控和强大的市场力量结合起来。
l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含一系列模式。二战后的西欧,建立在民主框架上的社会主义政府扩大了福利国家的范围,实行工业国有化,对经济实行计划管理。近年来,这些国家又大力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会到自由市场的框架之下。
l 苏式共产主义。多年来,对市场经济最典型的替代是前苏联模式:国家拥有所有土地和几乎所有资本,决定工资和绝大部分物价,并指导经济的微观运作。
两难困境的核心:市场还是指令
在关于各种经济模式讨论的全过程中,都始终贯穿着下列核心问题:一国经济的决策,是应该主要依靠私有市场,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指令?指导经济应该主要依靠私人所有权和私人决策,还是应该依靠政府指令行为。
模式的一端是市场经济。在市场体系中,人们的行动是自愿的,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是以获取金钱或其它满足的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生产和消费的协议都是应用货币手段,根据自由市场确定的价格,在买者和卖者之间自愿形成;虽然经济权力有很大差别,但相互关系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都是自愿而非等级强制的。
模式的另一端是指令经济。决策由政府官员做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纵向从属的,并由多层权力机构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官员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个人积极性通过法规和制裁推动,组织强迫个人接受上级命令;交易和命令可能使用货币,也可能不使用;贸易可能按照既定价格执行,也可能不。
在这两端之间,是社会主义和管理市场经济,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小于指令经济,但在引导和指导经济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
265亚洲模式
“龙”与“虫”
东亚经济危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该地区更引人注目的是经济发展的奇迹,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P549表28-2对比了这些国家和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
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政策,主要结论如下:
l 投资率。亚洲龙都奉行高投资率这个古典秘诀,以确保经济能从最新的技术中获利,并能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亚洲龙的投资率比其他地区几乎高20个百分比。
l 宏观经济的基础。成功国家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持稳定,保持低通胀和高储蓄,重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教育投资受到重视,金融系统致力于确保币值稳定和坚挺的通货。
l 出口导向。亚洲龙大都是出口导向型,往往通过低汇率促进出口,财政政策刺激出口,并引进发达国家最具实用性的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弊端,让人想起加尔布雷斯的评论:衰退可以揭示出经济审计师们所忽略的问题。
“有管理的”资本主义战略,包括实行补贴和直接贷款等,严重滋生了腐败行为,有时被称为“裙带资本主义”。导致了对特权部门的过度投资和资本的低回报,这类问题在印尼和韩国尤其突出。但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则成功避免了由腐败猖獗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
腐败危机
经济发展学家罗伯特•克里歌德就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为:
l 从广义上说,腐败是为了非官方的目的滥用职权。它也存在于私人部门。事实上,私人部门与绝大多数腐败密切相关。
l 不同类型的腐败危害也不同。破坏游戏规则的,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允许污染和医院勒索病人等,造成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腐蚀。
l 一般来说,利用公共项目敛财,危害较小。大多数组织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腐败,规制本身可能会因腐败做出改进。但若腐败成为常态,就会削弱经济。体制本身的腐败往往是最致命的杀手。
l 应对腐败挑战的主要困难就在于:用于维护公正性的国家机构,自身通常就存在腐败。
中国巨人:市场列宁主义
最令人吃惊的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49年后的苏式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文革时空前的高度权力集中,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下放经济权力,允许和鼓励竞争,建立经济特区,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前苏联经济崩溃形成鲜明对照。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基于马克思和其他19世纪激进思想家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处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中央计划模式之间的中间位置,其共同特征如下:
l 生产资源政府所有制。社会主义普遍认为应该降低私人财产的作用,对关键产业实行国有化。近年来,由于许多国企绩效较差,许多发达民主国家对国有化的热情已经减退。
l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者对“秩序混乱”的市场心存疑虑,怀疑“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效率。他们坚持要有一个计划部门来协调不同的部门。近年来,计划者强调用补贴的形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种计划被称为“产业政策”。
l 收入再分配。严格行使政府征税权力,以减少继承的财富和过高的收入,累进税收入用于提供社会保障补贴、免费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事业,以扩大贫困阶层福利,保障最低生活标准。
l 和平和民主的进程。往往主张用和平和渐进的方式扩大政府所有权,通过选举投票,而不是枪弹革命。
266 苏联模式的失败
共产主义理论不仅从理论上批判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又提出了看似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
卡尔•马克思 革命的经济学家
表面上看,马克思过着平静的生活——钻研书本,为报纸写文章,对资本主义进行学术探讨。但其无神论、宪政观和激进的思想,使他投身于新闻工作,流亡于伦敦和巴黎,最后完成《资本论》。
马克思著作的核心内容是剖析资本主义的优势和缺陷。马克思认为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决定的,劳动包括直接劳动也包括内含在设备中的先前劳动,马克思致力于证明利润(由工人劳动创造并由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产出)是一种“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观念,工人只有通过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工厂和其他生产资料,才能打破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无偿占有。
像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为劳动人民的斗争所感动,并致力于改变他们的生活。
马克思的预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他认为:技术进步使资本家通过用机器代替工人以获得更多利润,带来了不可克服的矛盾:随着资本供给的增长,利润率下降;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率升高,工资下降,工人阶级的状况恶化会促使他们组织起来夺取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当利润下降,国内投资机会越来越少时,统治资产阶级会走向帝国主义,从而占有更多的殖民地和他国的剩余价值。这种不平衡状态无法长期运行并保持增长,严重的经济危机会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
对历史的经济学解释是马克思不朽的贡献之一。马克斯强调,经济利益才是观念背后并决定人们价值观的东西。人们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所体现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阶层的物质利益状况。实际上,马克思的方法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并不陌生,他归纳和演绎的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关于自我利益的睿智分析,不同的是,马克思将市场上的美元选票发展成了选举中的政治选票,甚至是街头堡垒战中的子弹选票。
从书本到行动:苏式指令经济
马克思广泛的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缺陷,但没有留下具体的行动方案。他预言共产主义将在发展程度最高的工业化国家出现,但实际上,封建主义的俄国接受了马克思的观点。
历史根源
前苏联几乎是各种指令经济理论的实验室。在尝试了几种社会主义模式之后,由于不满缓慢的工业化步伐,斯大林在1928年决定进行激进主义的冒险——农业集体化,强制推行工业化,对经济实施中央集中计划。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进入集体农场,许多富裕农民被流放,数百万人死亡;计划经济推进工业化,重工业优于轻工业,消费品最次。
指令经济如何运作
大规模产出清单由政策制定者决定,军备支出和投资优于消费。首先决定最终产量,然后再设法组织生产。由于具体决策的数量过于巨大,所以需要交给工厂的负责人,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使得计划经济陷入困境:顶层的委托人无法找到像市场经济中的利润和价格那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下级按照上级的意图办事。
失败的显著例子是苏联的图书出版业:按照数量奖励——成千上万没有读者的小薄书;按照页数——洋葱皮那么厚的纸张和大号字体的厚厚书籍;按照字数——用小号字体印刷大部头的书籍。在所有这些过程中,书籍的最终受益人始终不在激励机制考虑的范围之内。
所有国家都存在激励不当的问题,但在苏联模式下,对于各种浪费些现象,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制约机制。
经济绩效比较
二战到8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在舆论导向、军事优势和经济支配权等方面展开竞争。由于缺乏可信材料,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苏联在1928年到6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北美和西欧,但之后被超过,到90年代初,东德和俄国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西德和美国的1/4
在苏联模式的经济中,雄心勃勃的经济计划使得劳动力常处于短缺状态,受到管制的价格相当稳定,所以失业和通胀并不明显。然而,在80年代末,通胀终于爆发,由于价格远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所以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就是所谓的“抑制性通货膨胀”。
利弊权衡
前苏联模式证明,指令经济有能力组织资本和劳动力生产大炮和黄油,但由于与世隔绝,技术、贸易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长期受到限制,糟糕的激励机制阻碍了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率放慢,单位资本收益率下降。前苏联模式最终在精神、政治和经济上宣告破产。
从马克思到市场
从1989年开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放弃指令经济实验,大力引入市场经济。在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l 价格改革和自由市场定价。产品价格远低于市场所决定的价格水平,食品、住房、能源受到高额补贴,汽车和耐用消费品远高于世界市场价格水平。大多数国家改革的第一步都是让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l 严格预算约束。指令经济中企业处于“软预算约束”下,经营亏损由政府补贴而不会破产。但在市场经济中,厂商必须为盈亏负责。
l 私有化。市场经济中,产品主要由私人企业生产,由私人企业做出各项经济决策。
l 其他改革。健全法律框架,建立现代银行体系,打破垄断,紧缩货币和财政以防止通胀,开放国内经济迎接国际竞争。
l 转轨顺序。转轨最困难的问题是从哪里开始。一种是激进的各种措施同时出台的休克疗法,一种是各项改革措施按顺序出台的逐渐改革法。
改革进程
中央计划国家的改革持续了十年。几乎所有国家在破坏其社会主义结构时都经历了严重的衰退。产出下降的原因包括:买卖双方原有的关系网被转轨冲破,放开的价格和工资引起的快速通胀,某些政府无力支付财政赤字,只能大量印发钞票。
P554图28-5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轨迹。转型较为成功国家的特征是:中央计划历史较短,拥有更深刻文明社会传统和更多的“社会资本”,向市场经济转型较快。
前苏联的原加盟共和国转轨最为困难。尤其是乌克兰和俄罗斯。90年代,俄罗斯饱受腐败、贫富差别、预算赤字、通货膨胀、内乱和政治不稳定的影响,普金上台后致力于西化,并将秩序引入混乱的市场,俄罗斯的局势开始出现转机。
结束警语
本章阐述了贫穷国家努力提高其居民生活水平面对的问题和前景。
世界经济在20世纪末与19世纪末很相似,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正在形成,大多数国家在开放贸易和协调经济制度,世界各国经济制度趋同。
但风险同时存在:俄罗斯、中国、非洲的市场化改革能否巩固,国家间经贸协议能否维持,等等。一个自由民主的、基于市场经济的世界体系能否确立,取决于大家的洞察判断和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