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经济增长的进程
自1900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了30倍。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先进工业国能给它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由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已成为一项核心的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其他国家寻求富裕的典范,而经济滑坡常常带来政治和社会动荡。
A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或者说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人均产出增长率决定了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并带来平均收入的提高。
在一个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长期模式中,不仅产出在稳定增长,而且与生活水准更为密切的每小时产出持续增长。(参见P524表27-1)
经济增长涉及到长期潜在产出的增长。人均产出的增长是政府的主要目标,因为它关系到平均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57 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经济增长可以有不同途径,但总的来说,有四个经济增长的要素:
l 人力资源(劳动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l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l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l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通常,经济学家用总生产函数(APF)来表达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是:Q=AF(K,L,R),其中Q=产出,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R=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也会相应增加,但受到收益递减的影响。
生产率是指产出与投入的加权平均值的比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一国在相同投入水平条件下生产更多的产品。
人力资源
劳动投入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的质量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可以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但只有经过培训的劳工才能使用它们,并充分发挥效用。提高劳工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健康程度和纪律意识,都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然资源
主要的资源包括耕地、石油和天然气、森林和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一些高收入国家,如加拿大和挪威,就是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在农业、林业等相关行业取得高产而发展起来的。美国由于拥有广袤的良田,所以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不过,在当今世界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并非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纽约源自服务业,日本通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
资本形成
有形的资本包括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和卡车、电脑等设备以及存货。
积累资本意味着牺牲当前的消费,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一般都在新的资本品上进行大量的投资,很多国家用于净资本的形成的资金占产出总额的10%-20%。美国是个特例:低水平的私人储蓄和庞大的财政赤字,经济学家担心这会阻碍未来的经济增长。
还有许多投资,是政府为私人产业发展提供的基础设施,也即社会基础资本,包括旨在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大规模前期工程投资(交通、灌溉、医疗保健),这些工程通常具有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私人公司无法投资经营。
技术变革和创新
欧美和日本经济潜力增长的巨大源泉是持续的发明和技术创新,P526图27-2体现了一些主要发明的传播状况。
技术变革是指生产过程的变革,或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技术变革由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技术进步所组成。
人们日益认识到,快速创新通常需要培养一种新的企业家精神:追求开放精神,较少的管束、对自由市场利润的追逐。
制度、激励与创新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产出和财富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知识水平的提高,而直到500年前,鼓励创新的制度才在西欧缓慢发展。
威廉•鲍莫尔指出:亚历山德里亚博物馆陈列了罗马帝国的技术发明,人们已经了解今天使用的许多机械,但仅仅是精巧的玩具,蒸汽机也不过用来开启或关闭神庙的大门。
经济学家认为激励机制的发展对于技术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私有制、专利制度和实施仲裁的法律体系都是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258 经济增长理论
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有着各种见解:增加投资,鼓励研发,劳工培训,保护主义。
斯密和马尔萨斯的古典动态模型(参见P528图27-3)
早期的经济学家,强调土地在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在田园时代,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使用,人口的增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因为没有其它资本,土地面积翻一番,国民产出也随之翻一番,人均实际工资长期保持不变。
按照马尔萨斯的观点,由于土地有限,当所有土地被开垦时,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发挥作用,每个劳工可使用的耕地面积下降,劳动力和土地的比率不断提高,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实际工资率的下降。人口的压力使得经济状况恶化到劳工们仅能维持生存的最低生活水平。一旦工资高于最低生存线,人口就会增长;低于最低生存线,死亡率就会升高,人口就会减少。于是他认为工人阶级注定要过一种野蛮、肮脏和短命的生活。
经济增长有没有极限
经济增长不仅使得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也在不断加重。
几次对持续增长的悲观浪潮:70年代,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石油等价格大幅上升,主要工业国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提高变得缓慢;最近十年,科学证据表明,工业活动显著地改变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如气候变暖、臭氧空洞、破坏森林、物种灭绝等。
全球环境约束问题与早期马尔萨斯的土地制约论密切相关。各种资源的质量确实在恶化,但同时,技术创新的作用还是超过了这些负面影响,石油天然气及大多数矿产的价格,相对于劳动力价格还是下降的,注重环保的技术也变得更加重要。
存在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
马尔萨斯的预言明显的落空了,他没有认识到技术创新和资本投资可以克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工业革命塑造了规模巨大的工厂和铁路、汽船等交通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话、汽车等新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将来的发展印证今天的悲观论是错误的,主要是因为不断出现的更加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推广。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由罗伯特•索罗提出,是理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并被用于有关经济增长源泉的实证性研究。
经济增长的倡导者
罗伯特•索罗,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并应用到增长要素分析的理论中。“索罗增长模型构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增长理论赖以形成的基本框架。”——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予他经济学奖的致辞。
索罗还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实证性研究、资源经济学和资本发展理论,还曾担任肯尼迪政府的宏观经济顾问。
它对经济学极富热情,充满幽默,批评经济学家的急功近利。
作为一个文笔生动的专栏作家,他担心向公众解释经济学非常困难。“你的读者对你的注意力长度比你的一个句子还要短。”
基本假定
新古典增长模型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匀质产品。与马尔萨斯的分析不同,在这里,劳动的增长是给定的。另外,假定经济是竞争性的,并且总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运行,就能够分析潜在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要的新成分是资本和技术变革。假定技术保持不变,资本是由已经生产出来,可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耐用品组成,包括建筑物、设备和存货。
为方便起见,假定只有一种资本品K,然后以资本品的总数量衡量总资本存量。假设工人数量为L,那么K/L等于人均资本量,或称为劳动-资本比率。
技术不变下,总产出方程就是Q=F(K,L)。回到经济增长过程,经济学家强调资本深化的必要性。资本深化是指人均资本量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进程。当每个产业都投入大量资本品,人均资本量和产出都得到极大提高。
资本深化过程中,在技术既定下,大量投资的资本收益率将会降低,因为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总是最先实施,完整的铁路网建立之后,新的投资只能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发展,其收益率会低于人口密集区的最初线路投资的收益率。同时,由于更多的投资可供利用,劳工的边际产出和工资率都会提高。
概括如下:如果资本存量的增加快于劳动的增加,就会发生资本深化。如果没有技术变革,就会带来人均产出的增长,劳动边际产品和工资的增加,资本收益的递减和资本收益率的下降。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几何分析(参见P530图27-4)
在资本效应的分析中,土地、自然资源和技术等,都作为常量而保持不变。
如果每个工人的资本量下降了,例如战争,战后就会出现相反情况:资本稀缺,资本收益率升高。
长期稳定状态
无技术变革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长期来看,经济会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资本深化终止,实际工资停止增长,资本收益率和实际利息率也保持稳定。
没有技术变革,人均产出和工资的增长就会停滞。这个结果,比起马尔萨斯预言的那个“维持生存工资”的世界来,显然要好得多。但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长期均衡已经表明:加入经济增长仅仅是靠资本积累,而这种资本积累又不过是用现有的技术提高工厂数量,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会停滞。
技术变革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可以使总生产函数上移(参见P531图27-5)
作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实际利率无需下降,资本生产率也得以提高,从而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技术变革作为一种经济产出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开始关注于技术变革的源泉。这项研究又被称为新增长理论,目的在于探讨私人市场力量、公共政策决定以及不同的机构如何引导出技术变革的不同模式。
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技术变革是经济体系的一种产物;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都是公共品,是具有“非相克性”的物品:可以同时被很多人使用而不拍被某些人损耗;另外,产生这种发明的代价都很昂贵,但复制的成本却很低廉——导致了严重的市场不灵,特别是那些基础性的研究。知识产权,可以为创新性活动提供足够的市场回报。
新增长理论的贡献在于,改变了关于增长途径和公共政策的思维方式,如果技术水平导致生活水平差异,同时技术水平是一个可以生产出来的要素,那么,关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就应该着重研究: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技术水平。
B 美国经济增长的模式
259 经济增长的分析
经济增长的事实(参见P533图27-6)
发达国家的七个基本趋势
l 1资本存量增加的速度远比人口和就业量增长速度快,从而导致资本深化。
l 2实际工资水平强劲上升。
l 3工资与薪金占国民收入比例保持稳定。
l 4实际利率和利润率波动较大,尤其在商业周期中。
l 5资本-产出比率不断下降。按照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技术水平不变时,这一比率应稳步上升。
l 6国民储蓄和投资占GDP的比率保持稳定。
l 7国民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产出增长大大高于加权平均后资本、劳动和资源投入的增长,表明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
七个趋势之间的联系
1和2与新古典学派的增长模型十分吻合;3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多种表示Q(总产出)与L(工人数量)、K(资本存量)之间的函数都与这一趋势一致;4和5表明,技术变革起到的关键作用,在技术不变情况下,如果K/L比率不断上升,稳定的利润率,下降或稳定的资本率就不可能保持。
经济增长的源泉
发达市场经济的增长来源于劳动、资本的增长和技术革新。要想得到这三者的相对贡献,首先需要分析增长的数量和增长的核算理论。
增长核算理论
总生产函数为:Q=AF(K,L,R),其中Q=产出,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R=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自然资源作为常数忽略不计,则产出的增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劳动L的增长乘以它的权数,资本K的增长乘以它的权数,和技术变革T.C.本身。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于两种要素在国民收入占得份额。事实上,国民收入的3/4要归功于劳动。所以:
Q增长%=3/4(L增长%)+1/4(K增长%)+ T.C. (1)
为解释人均产出增长,不将L作为独立增长的来源,由于资本K占产出Q的1/4,根据(1)得:
Q/L增长%=Q增长的%—L增长%=1/4(K/L增长%)+ T.C. (2)
这个等式清楚表明没有技术创新时,资本深化对人均产出的影响:人均产出增长只是人均资本增长速度的1/4。
Q/L增长的%,表示的是剔除劳动影响后的产出增长率,等于Q增长的%—L增长的%。
通过计算投入产出的其他部门的剩余的方法,可以衡量技术变革T.C.在增长中的份额:
T.C. =Q增长的%—3/4(L增长的%)—1/4(K增长的%) (3)
数值例子
在1900年-1999年期间,工作时间(L)每年增加1.3%,K每年增加2.5%,Q每年增加3.1%,代入上述(2),可得:
(3.1%—1.3%)=1/4(2.5%-1.3%)+ T.C. 也即:1.8%=0.3%+ T.C. T.C.=1.5%
所以,在人均产出1.8%的增长中,大约0.3%是资本深化带来的,主要部分的1.5%来源于技术变革。
详细的研究
更深入的研究使得计算更为精确。根据美国对1948-2001年增长来源的分析(参见P535表27-3),产出年均增长3.3%,投入品的增长所做的贡献为2.2%;全要素生产率,即产出增长减去所有投入要素加权平均后,或者称作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是1.3%。
在美国,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比例略低于2/3,其他的部分归功于教育、研发、创新、规模经济、知识进步以及其他因素。
苏联经济在20世纪30到6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强行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要慢于美国等其他国家,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的强制力才能将产出转移到投资(消费之外)上,才能抵消制度的低效率。在那之后,由于腐败和激励机制的恶化导致中央计划体制逐渐丧失功效,实际生产率开始下降。
260 当前生产率变动趋势
无论短期,抑或中长期,生产率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动。(参见P536图27-7)
二战到60年代末,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70年代由于油价飙升、管制变严、工资物价控制、以及研发经费削减,生产率增长乏力。
生产率由于对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重大(参见P533图27-6c),而备受经济学家重视。P537表27-4用统计计量说明实际工资水平是如何随着人均生产率的变动而增长的。
如果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保持不变,那么,实际工资的增长就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保持同等速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W(名义工资率) X L(工作时间)=S(劳动份额) X P(价格指数) X Q(产出) 同时除以L X P,得到:
(W/P)=S X (Q/L) 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份额乘以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的复苏反弹
经济学家们期待着生产率增长情况的好转,希望信息技术的革命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新技术,美国经济在1995年后年均增长率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产率增长的有关事实:
l 计算机领域的生产率爆炸性增长
l 资本深化。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价格降低和新软件带来的好处
l 未被统计的产出。新经济的许多进步,诸如互联网、电子邮件,不能被生产率的统计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