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查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工人的因素,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则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
研究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产业、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就是商业周期;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也就是经济增长。
面对大萧条,凯恩斯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性理论,以揭示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对商业周期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选择宏观政策(用以影响货币供给、税收和政府支出),一国可以增加或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熨平商业周期中过度的通货膨胀或失业,控制对外贸易或过多的盈余或赤字。
宏观经济问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导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进程。
A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16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萧条的经济机制,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二战以后颁布的《就业法》里,国会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增长、就业和维持价格稳定方面的作用。
这三个目标一直构成着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为何产出和就业会不时下降,怎样减少失业?
所有的市场经济都会经历既有扩张又有缩小的商业周期,二战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都是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阻止商业周期中的经济下降和失业增加的严峻形势。千百万人的经济和生活都依赖于宏观经济学家能否找到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通货膨胀的原因何在,如何控制?
市场经济将价格视为衡量经济价值的尺度和引导商业行为的手段,而在价格迅速上升的时期(也就是通货膨胀),这个尺度势必失去意义。经济学家建议可以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控制和解决通胀问题。
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关键因素是:自由市场的优势地位、高储蓄率和投资、低贸易壁垒,以及一个强调财产权保护的政府。
所有的经济都必然面临这些目标之间的权衡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宏观经济政策的每一课题的讨论都必须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开始。他在许多方面都是天才,但主要贡献还是首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新研究方法。相对以往认为商业周期不可避免的概念,他提出两个重要论述:市场经济中高失业率和未被完全利用的生产能力有可能长期并存;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产出,从而能够降低失业率并缩短经济衰退。
217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和工具
宏观经济主要目标:产出(高水平产出和快速增长),就业(高就业,低非自愿失业),价格水平稳定或缓慢增长。
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控制影响利率的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
经济成就统计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产出
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名义GDP,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实际GDP,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进行统计。
实际GDP是衡量产出的最近似指标,被用来仔细检测一国经济的脉搏。尽管商业周期中存在短期的GDP波动,但从长期看,发达国家的经济一般都呈现出实际GDP增长生活水平改善的趋势,这种进程被称为经济增长。
潜在GDP
潜在GDP是指一国经济所能持续生产的最大的产出水平。当一国经济按照其潜在生产能力运行时,劳动力和资本就得到充分利用,经济高于潜在产出时,通胀上升;经济低于潜在产出时(商业周期的低迷时期),则容易导致高失业率。
潜在产出由一国的可获得的各种投入和该经济的技术效率来决定,多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与之相对的,如果消费方式发生急剧变化,则实际GDP会随着商业周期出现大的波动。
当实际GDP下降至潜在产出之下,总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半年到一年明显下降,多个经济部门出现普遍收缩,这种经济下降被称为衰退,更严重的持续经济低迷则被称为萧条。当经济繁荣或战争时期生产能力被开发到极限时,实际产出可能在短期内超过潜在产出,但如此高的设备利用率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高就业,低失业
失业率衡量的是那些正在寻找工作但又未能找到工作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失业率在商业周期的衰退阶段上升,在经济扩张阶段下降。
稳定的价格
价格稳定是指总体价格水平不变或上升非常缓慢。
政府部门用价格指数(总体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来描述价格变动轨迹。消费者价格指数所度量的是消费者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平均价格。
通货膨胀率用来衡量价格的稳定性,表示总体价格水平从一年到下一年的百分比变动。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另一个极端是恶性通货膨胀,一年内物价可以上涨10倍以上,这种情况下,价格体系陷于瘫痪。
价格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平稳运行的市场系统要求价格必须准确、便利的传递关于相对稀缺资源的信息。很高的通胀会给经济运行增加很高成本,税率变得极不稳定,养老金的真实价值减小,人们倾向于立刻消费而不是持有贬值的货币。降低价格或通货紧缩也要付出代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税收和政府支出的使用。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提高;另一种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的收入。
政府开支的数量决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规模,也会影响经济的总体支出水平。
税收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影响人们收入从而影响消费量和储蓄量,以及短期和长期的产出和投资;此外,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因而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以及银行体系的管制来实现。货币是由各种交换手段或支付方式构成的,通过央行,政府可以调节可供经济使用的货币总量。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许多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如利率、股价、房价、汇率等等,限制货币供给量会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进而引起GDP和通胀率降低。面临经济下降,央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其他时期,其他活动
降低通胀的传统办法是采用财政措施或货币措施来降低产出和提高失业水平,另一个尼克松使用的办法是收入政策,主要包括工资和价格管制——但研究发现这种政策对减轻通胀压力作用有限。
小结
一个国家可以采取两种主要的经济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由税收和政府支出组成,政府支出会影响与私人消费相对的集体消费的规模。税收是对收入的扣除,会降低私人支出并影响私人储蓄,另外也会影响投资和潜在产出。今天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决定货币供给和金融财务状况。货币供给的变动使利率上升或下降,并影响商业投资、房地产以及对外贸易等部门的支出水平。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潜在GDP都有重要影响。
218 国际联系
所有的国家都会通过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渠道来参与世界经济。各国的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净出口,即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称为“顺差”,进口大于出口,称为“逆差”。
随着运输和通信成本的下降,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比以前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已经取代了建立帝国和军事征服的历史传统,成为了富强国家扩大其国际影响的最可靠的办法。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外贸都处于顺差,但到了80年代,由于储蓄率的降低和投资的增长(国内储蓄不足以为投资提供资金就需要从外部借入资金弥补),美国外贸向逆差方向转变。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巨额债务负担会给美国经济带来重大风险。
国际联系的加强使得国际经济政策日益受到重视,国家重视国际贸易是因为它关系到生活水平提高这个最终目的,国家所关心的主要是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管理。
贸易政策由关税、配额和其他鼓励性或限制性的进出口法规等组成。
国际金融管理是另一个国际经济政策问题。一国的国际贸易受到汇率的影响,汇率是指本国货币用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对开放经济的小国来说,管理汇率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是一个联系着各国贸易和金融的复杂的网络。国际经济体系顺利运行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若贸易体系崩溃,全世界的收入和产出都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各国要考虑到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政策对它们国内的产出、就业和价格稳定等目标的影响。
B 总供给和总需求
219 宏观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定义
总供给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AS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其中,经济的生产能力或者潜在产出水平,又取决于可供利用的生产性投入(最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以及将这些投入组合在一起的管理效率和技术效率。
总需求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总需求AD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取决于价格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
总供给和总需求形成的总供求关系决定了国民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均衡点,也就决定了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和外贸。(参见P399图20-5)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参见P400图20-6)
向下倾斜的曲线是总需求曲线,简称AD曲线;向上倾斜的曲线是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
关于AS曲线和AD曲线的一个提醒
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将宏观经济的AD曲线和AS曲线与微观经济学的DD曲线和SS曲线相混淆。
微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指的是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前提是假定国民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这类因素保持不变,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则体现的是总产出水平和总价格水平,前提假定是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资本存量这类因素保持不变。
总供给和总需求解释的是税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和所有价格的变动,微观经济学的供给曲线则研究诸如汽油税对汽车购买量的这类具体的影响。
两组曲线表面上相似,解释的截然不同的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均衡是指总产量和总价格水平这样一种组合,此时,买者和卖者都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220宏观经济史 1900∽2003
用总供求这一工具分析美国的20世纪经济史。
战时繁荣
6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宰了华盛顿,国会批准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包括大幅削减个人税和公司税,从而使美国在60年代早期经济稳定增长,失业下降,价格保持稳定。1965年,美国经济增长达到其潜在生产水平。
遗憾的是,政府没有低估了越南战争的开支大幅增长,当严重的通胀性经济景气很明显时,约翰逊总统依然在推迟旨在降低经济增长的痛苦的财政措施,联邦储备系统也以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和低利率政策,来容忍经济扩张。结果,在60年代后期,经济都在大大高于其潜在产出能力的水平上运行。在低失业率和高开工率的压力下,通胀率逐步升高,开始了从1966年到1981年的“通货膨胀时代”。
减税和国防开支增加了总需求,将总需求曲线向上拉升,当产出和就业超过生产能力的极限时,价格就开始向上攀升。战时通货膨胀的原因类似。(参见P401图20-7)
1979-1982年货币紧缩
20世纪70年代是经济混乱的年代,美国等许多国家通货膨胀达到两位数,利率达到每年20%。70年代末,为减缓通胀,联邦储备系统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利率大幅上升,股市下跌,贷款难以获得,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的增长受到遏制,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住宅、汽车、商业投资和净出口全部急剧下降。这一政策成功结束了通胀期,但也带来了通货紧缩时期的高失业率和低产出。
80年代初的强硬货币政策为美国的1982-2000年长期经济扩张奠定基础,除了90年代初的衰退,这个时期被证明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宏观经济稳定的时期。
增长的世纪
从20世纪初至今,美国总体产出增长了接近20倍,年均增长率约为3.5%。促成这一情况的因素包括:大量资本、劳动和土地等投入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对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由于忽视新产品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统计低估了实际的增长。(如室内马桶应用带来的舒适感)
AS和AD曲线模型可参见P402图20-8
经济政策的作用
20世纪的一个显著性转变是宏观经济学的发现和应用,以及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重要性的肯定与局限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