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乘数模型
经济学者需要揭示和了解在支出的变动和产量、就业的变动之间的传导机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凯恩斯主义的乘数模型,
我们将看到,投资增长如何增加收入,从而导致未来支出的总体放大。投资的变动由此可视为对于产出的乘数化增长;乘数机制可以运用到投资之外的政府支出等领域。
乘数模型是第一个发展出来的完整的短期产出决定模型,但由于忽略了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与世界的互动,以及价格和工资等重要因素,所以对经济的描述过于简单化。
A 基本乘数模型
乘数模型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乘数名称来自于这样一个发现,即某些产出的1美元变动会引起GDP的1美元以上的变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在一个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投资、外贸、政府税收和开支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就业水平。乘数模型的关键假设是,工资和价格是固定的,同时社会资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此外,还要暂时忽略货币政策的作用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变化的反应。
236 储蓄与投资对产出的决定作用
以高度简化的经济为例,先考察投资和储蓄在乘数模型中的的等价性。(参见P458图24-1)消费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是,在某个可支配收入水平上社会所意愿和计划的消费量C;储蓄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是,在某个收入水平上社会所意愿或计划的储蓄量S。由于C+S=可支配收入,所以这两条曲线是互为镜像,在曲线图上加起来总是等于45度线。然而,储蓄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而投资则取决于产出、利率、税收政策和企业信心,为简化起见,将投资视为一种外生变量,即它的规模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
在给定投资数量时,储蓄曲线SS与投资曲线II的交点就是国民产出在达到均衡时的GDP水平。(参见P459图24-2)
均衡水平的含义
物体在不同的力做功时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就说其处于均衡,反之,就是不均衡。
在宏观经济中,一个均衡水平的产出就是当支出和储蓄中的各种力达到了平衡;在均衡状态下,居民的意愿储蓄等于企业的意愿投资,产出的水平总是趋向稳定,直到支出或储蓄的力有所改变。
产出调整到同意愿的储蓄量和投资量相对应的水平的三种情况:(参见P459图24-2)
1经济处于均衡点
每个人的计划都得到满足,企业不会有存货堆积,也不会提高产量,GDP会停留于此点。
2经济(储蓄)高于均衡点
储蓄曲线高于投资曲线,也即居民的储蓄量高于企业的意愿投资,企业的商品存货高于理想水平,从而不得不降低产出,GDP随之下降到平衡点,
3经济(储蓄)低于均衡点
类似上述分析,企业会增加产出,使GDP增加到均衡位置。
综述:GDP的唯一均衡水平是出于计划的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均衡点,在其他任何产出水平上,居民意愿储蓄的数量都不等于企业意愿投资的数量,这种不一致会导致企业改变其产量和就业水平,从而使经济体系回复到均衡的GDP水平。
237 总支出对产出的决定(参见P459图24-3)
第二种方法是用总支出法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产出。将意愿的投资(即固定的数量I)加到消费函数上,这样意愿的支出总量TE,就为C+I。
总支出TE曲线表示对应于每一个产量水平,消费者和企业意愿付出的数量。TE=C+I曲线与45度线的相交于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对消费和投资的意愿支出数量正好等于总产出量。
调节机制
一个均衡的经济就意味着计划的支出量(C和I)等于计划的产出量。在非均衡状态,企业会增加或减少订货,工厂也会相应调整生产,这样,总计划产出和总计划支出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产出数量的变动。
计划数量与实际数量
计划的或意愿的消费或投资的数量是由消费函数或投资需求曲线决定的;实际的消费或投资数量都是事后衡量的。只有当产出水平处于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的时候,产出、收入或支出才不存在继续变动的趋势。
数据分析(参见P461表24-1)
当生产量大于其能够以有利的价格销售的数量时,作为一个整体的厂商就会缩减生产量,从而GDP趋于下降;当销售数量大于目前产量时,它们就会增加产量,GDP就会上升;只有在均衡状态时,其销售量正好继续维持总产出的现有水平,GDP既不扩大也不缩小。
237 乘数
乘数模型说明,外生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
乘数是指,外生支出变化1美元对于总产出的影响。在简单的C+I模型中,乘数是投资变化率和总产出变化率的比率。
木屋和木匠
假设我们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了一栋1000美元的木屋,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得到1000美元的收入,假设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均是2/3,则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如果他们的MPC也是2/3,则他们又会支出444.44美元,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最初的1000美元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再支出永无止境,但数值为递减,总和是有限的量。
由计算得知,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大小,也就取决于边际储蓄倾向MPS,(MPC+MPS=1)。如果MPS为1/X,则乘数为X。
所以:产出的变动=1/MPS X 投资的变动 = 1/(1-MPC) X 投资的变动
乘数的图形(参见P462图24-4)
当边际储蓄倾向MPS=1/3,假设投资1000亿美元,由于在均衡水平上储蓄等于投资,所以需要有3000亿美元的收入,才会有1000亿美元的储蓄和投资。另一方面,根据公式,也可得到,GDP应增加3000亿美元。
238 展望乘数模型
最简单的乘数模型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问题: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与国外经济体联系、经济的供给方。但它仍是第一个宏观经济学模型,理解经济社会复杂性的基石。
从长期看,一国的产出水平和生活标准是由它的潜在生产能力来决定的,但在短期内,商业环境使得经济高于或低于其长期趋势,而产出和就业对于各自趋势的偏离可以由乘数模型或者与其类似但更全面的模型来解释。
乘数模型只适用于有闲置资源存在的情况,当经济处于潜在水平上时,就没有产出随着总需求扩张而扩张的空间。
当经济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失业人口时,增加投资或其他支出,所增加的这些支出最终会更多的导致实际产出的增长,而较少的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然而,当经济达到或超过其潜在支出时,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想要引出更多的产出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支出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很少或完全不会引起实际产出或就业的增加。
239乘数模型与AS-AD模型比较(参见P463图24-5)
乘数模型就是总需求-总供给(AS-AD)模型的一个特例,它解释了在特定的精确假设下,AD是如何受消费和投资支出影响的。
乘数模型的核心假设是:在短期内价格和工资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AS曲线是水平的;在达到充分就业时,AS也是固定的,所以AS曲线变为垂直的。
在潜在产出线左侧,由于存在闲置资源,产出主要由总需求大小决定,当投资增加时,会引起AD增加,从而使均衡产出上升。
两个模型的图形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他们只不过是强调了产出决定的不同侧面。(乘数模型是投资拉动产出增长,总供求模型是总支出随价格水平下降而上升)
B 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财政计划不仅有助于决定国民产出的分配,以及如何在人口中分担公共支出,而且对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有重要的宏观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被表述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首先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对实际经济目标做出的显著贡献,尤其对实现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实际增长这样的目标;其次,凯恩斯主义要求积极主动的管理;第三,凯恩斯主义希望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240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产出
通过在前面的C+I中加入政府支出G,得到新的总支出曲线TE=C+I+G,假设税收总量固定不变(这种不随着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变动的税收称为一次性总付税收),由于在简化条件下(不考虑外贸、转移支付和折旧),GDP等于可支配收入加税收,GDP和可支配收入DI之间永远相差一个相同的数量,这样,在考虑税收以后,仍能用CC曲线来对应GDP而不是DI。
参见P465图24-6,用CC线表示初始无税收的消费函数,此时,GDP等于可支配收入。引入税收之后,将曲线右移税收的数量,或者下移税收(消费下降量)乘以边际消费函数的数量,就得到考虑税收之后的总支出曲线。
GDP=消费支出+国内私人总投资+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净出口=C+I+G+X
假定经济是封闭的,不存在对外贸易,则GDP=C+I+G。这里的G是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如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项)。由于政府的投资和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私人相同,所以在之前的支出总量TE上增加G,就得到在每一GDP水平上出现的总支出量,它与45度的交点就是GDP的均衡水平。(参见P466图24-7)
征税对总需求的影响
增加税收会减少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如果投资和政府支出不变,消费的减少将降低GDP和就业水平。因此,在乘数模型中,增加税收而不增加政府支出,将会降低实际GDP。同理,增加社会保障会降低税收T而增加可支配收入DI,从而使C+I+G曲线向上移动,GDP均衡水平增加。
数值例子(参见P467表24-2)
如果C+I+G的意愿支出高于GDP,厂商为适应支出水平将增加产量,于是产出增长;反之,如果意愿支出高于GDP,则产出下降,这种趋势的结果就是,产出维持在均衡水平。
241财政政策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在产品和服务上每增加1美元开支所能引起的GDP的更多增长的程度。G每增加1美元和I对GDP的最终效果相同,即乘数为1/(1-MPC)。(参见P468图24-8)
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统称为支出乘数。需要注意的是,乘数具有双向作用,如果政府开支下降,而税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GDP的下降幅度将等于G的变化量乘以乘数。
小结:政府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是决定产出和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乘数模型中,如果G增加,产出的增加幅度就是G的增长量乘以支出乘数。因此,政府开支就具有了一种通过抑制或刺激产出而影响商业周期波动的潜能。
战争对于充分就业是必需的吗?
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崛起主要是因为二战带来的军备扩张,规模较小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类似的经济扩张也存在着。
不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引起经济震荡而不是扩张。原因是军事开支的增长有限,而战争导致投资者由于恐慌情绪而减少投资,油价的飙升导致实际收入的减少,
税收的影响
税收也会影响GDP均衡水平,但税收乘数比支出乘数要小。为了抵消G增加2000亿美元的影响,(也即是使个人消费量减少2000亿美元)需要增加的税收将大于2000亿美元。当边际消费倾向MPC为2/3时,只有税收T为3000亿时(也即可支配收入减少3000亿),个人消费会减少2000亿
在影响产出方面,变动税收是个有力的工具。但是税收乘数小于收入乘数,税收乘数=MPC X 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的原因显而易见:当政府在G上多支出1美元,这1美元就会直接花费在GDP上,当政府减少1美元税收时,个人相对增加的这1美元只有部分会花费在C上,另一部分会被储蓄起来。
实践中的财政政策
肯尼迪采用凯恩斯经济学,大幅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但越战的财政扩张的影响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出了潜在的GDP水平,于是通胀升温,为此,美国国会不得不增加临时性收入附加税。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包括大量增长国防开支,将美国经济从80年代初的衰退中拯救出来,但也导致政府预算赤字的急剧增大。
克林顿上台伊始,就面临两难的财政困境:高赤字和高失业率并存;他是应该增加税收,减少支出来扩大储蓄,通过储蓄水平的提高带动国民储蓄和投资增长;还是必须考虑财政紧缩会减少C+I+G并“挤出”投资,而税收增加和G的减少又会减少产出?最后,他选择增加税收,收缩支出,从而带来经济繁荣和财政盈余。
不过,之后的股市下跌、经济衰退、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冲击,导致了美国财政状况的迅速恶化。布什努力推行大规模减税法案。
财政政策不再作为主要的反经济周期手段,经济学家认识到,税收的变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影响国民储蓄、投资、和创新等经济活动。
稳定政策的另一手段
货币政策是除了财政政策之外,对付商业周期的另一个强有力武器,其在解决失业和通胀方面同样有许多优点。
正如火车的两个车头,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带动产出、就业和价格的有力引擎。
242 现实中的乘数
把握乘数的现实数值时诊断经济和制定对策的关键,为此,经济学家需要建立大型的经济计量模型,不同的模型估算的乘数值有很大的差异。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关系本身存在着固有的不确定性,经济本身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其次,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凯恩斯主义,古典经济理论,真实商业周期理论,
乘数模型的背后
理解宏观经济要求不仅要理解各种模型,而且要理解各自的优劣所在。
l 乘数模型忽略了货币和信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l 最简单的乘数模型忽略了对外贸易对国内国外产出的影响。
l 总供给也未在考虑之列,所以无法分析支出的扩大如何分布在价格和产量之上。
节约悖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